云控文件采用 JSON 格式定义,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云控文件宏观上包含三个模块,分别是版本号定义、配置域列表定义、详细配置域定义。 在同一个云控文件中可以包 含多个配置 域的定义,在调用接口 CheckDeviceClass(string domain)进行判定时,选择对应的配置域,可达到多个配置隔离的效果。在单个配置域中,分为 机型分档数定义、详细分档定义、控制开关定义、白名单定义、维度分档阈值定义。
1.机型分档数定义中需要定义一个整型值,其表示分档的个数,如M;
2.详细分档定义需要定义一个JSON格式的整型数组,其表示详细的分档值,数组中共有 M 个元素,如[C1,C2…,Cm]
3.控制开关定义用于控制各个模块是否启用,只有启用的模块才会参与计算,否则会被忽 略,其能够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。控制开关中包含两种控制开关的定义:白名单开关 以及分档维度开关。白名单开关主要用于控制模拟器、机型白名单、GPU白名单、SoC 白名单、厂商白名单是否有效。分档维度开关主要用于控制分辨率维度、内存维度、 CPU 频率维度, CPU 核数维度、 GPU 维度是否有效。控制开关基于位运算的方式定义,定义 模拟器的开关位值为 20、机型白名单的开关值为 21、 GPU 白名单的开关值为 22、SoC 白名单的开关值为 23、厂商白名单的开关值为 24、分辨率维度开关值为 25、内存维度 开关值为26、CPU频率维度开关值为27、CPU核数开关值为28、GPU维度开关值为29, 当需要判定具体的开关是否起作用时,可以采用"与"运算,如定义开关位的值为 S, 则可以通过 S 和模块开关值的"与"运算的结果是否等于 1 来决定模块是否启用。如果 白名单功能被启用,则需要定义档位对应的白名单值,采用"键值对"的方式,键为档 位Cn,值为档位Cn所对应的白名单JSON数组,如"Cn":[“Wl”,“W2”…“Wn”],当判定时, 会遍历白名单数组,如果满足则返回对应的档位。
4.维度分档阈值用于描述一种通用的判定算法,在白名单无法满足的情况下,进行维度控 制的判定以及动态调整,提高了判定的科学性和效率,维度运算中需要定义维度阈值, 维度阈值的定义采用分段阈值的方式。定义机型分档数为 M, 详细的机型分档为 [C1,C2…,Cm]在各个维度控制中需要定义的分档阈值为M-1个,即[T1,T2…Tm-i]并满足T1<=T2<=…Tm-i。定义当前维度值V
如果 V<T1, 则返回当前维度机型分档值为 C1;
如果 V>=TM-1, 则返回当前维度机型分档值为 CM;
如果满足V> = Tn且V<Tn+1,则返回机型的分档值为Cn;
定义分辨率维度分档返回值为 C1, 内存维度分档返回值为 C2, CPU 核数分档返回值为 C3, CPU核数分档返回值为C4,GPU维度分档返回值为C5,则最终返回当前设备的分档 值为 C=min(C1,C2,C3,C4, C5)。
GPU 维度阈值定义。根据统计分析,市面上 Android 平台, GPU 型号的份额主要被 Adreno、Mali、PowerVR、Tegra 四个品牌瓜分,而对于不同的 GPU 型号其命名规则 有严格的规范并且是统一的,因此可以通过命名规则来分区不同档位的 GPU 型号。对 于Adreno品牌,其主要的GPU型号统一的命名规则为Adreno ™ N,其中N为 其具体的整型型号,主要分为 100系列、200系列、300系列、400系列、500 系列; 对于Mali品牌,其命名规则为Mali-SN,S为具体的系列,N为型号,主要有g系列 和t系列;对于PowerVR品牌,其命名规则为PowerVR-SN, S为具体的系列,N为型 号,主要有sgx系列、gt系列、ge系列、gx系列、g系列;对于Tegra品牌,命名 规则为Tegra-S,S为具体的系列,主要有K1、X1系列、2系列、3系列、4系列。考 虑到子系列的扩展性,因此在定义时需要指明参与运算的子系列型号,如果有新的子系 列则可以方便地扩展添加。
整体云控配置定义如下所示。
{
"version": versionnumber,
"configureList": ["configname1",…"confignameN"],
"configname1": {
"classLevelNum": M,
"classLevelValues": [C1,C2…,CM],
"defLevel": C1 ,
"switchops": S1,
"andopts": S2,
"emulator": , C1
"filter-model": {"C1": ["model1","model2"],… "CM": ["model1"," model2"]},
"filter-gpu": {"C1": ["gpu1","gpu2"],… "CM": ["gpu1"," gpu2"]},
"filter-soc": {"C1": ["soc1","soc2"],… "CM": ["soc1","soc2"]},
"filter-manu": {"C1": ["manu1","manu2"],… "CM": ["manu1","manu2"]},
"resolution":[T1,T2…TM-1],
"ram": [T1,T2…TM-1],
"cpufreq": [T1,T2…TM-1],
"cpucores": [T1,T2…TM-1],
"gpu_vendor": {
"adreno": {
"series": ["100", "200", "300", "400", "500"],
"100": [T1,T2…TM-1], "200": [T1,T2…TM-1],
"300": [T1,T2…TM-1], "400": [T1,T2…TM-1],
"500": [T1,T2…TM-1]
},"mali": {
"series": ["g", "t"],
"g": [T1,T2…TM-1], "t":[T1,T2…TM-1]
},
"powervr": {
"series": ["sgx", "gt", "ge", "gx", "g"],
"sgx": [T1,T2…TM-1], "gt":[T1,T2…TM-1],
"ge": [T1,T2…TM-1], "gx": [T1,T2…TM-1],
"g":[T1,T2…TM-1]
},
"tegra": {
"series": ["k1", "x1", "2", "3", "4"],
"k1": [T1,T2…TM-1], "x1":[T1,T2…TM-1],
"2": [T1,T2…TM-1], "3": [T1,T2…TM-1]],
"4": [T1,T2…TM-1]
}
}
},…
"confignameN": {}
}
基于定义的云控文件,机型档位的判定流程图如下所示。
判定逻辑采用缓存的策略,在第一次请求 CheckDeviceClass 接口的时候,其会解析本地云控文件,并根据当前设备的硬件参数,逐一判定每个配置域对应的分档值,并写到本地缓存中, 最后返回结果。在后续的请求中,则会直接在缓存中查找对应配置的分档,提高了执行效率。
对于单个配置域,其会根据白名单开关和硬件维度开关计算具体的分档值。在白名单判定 中,采用"短路规则",即一旦命中则立即返回,而白名单的判定有严格的先后顺序,即先判定机型白名单,再判定GPU白名单,再判定SoC白名单,最后厂商白名单。根据统计分析,机型的覆盖维度最小,而厂商覆盖的维度最大,而对于同一款GPU其可能用于一款SoC上,也可以用于多款SoC上,因此GPU的覆盖维度小于SoC,而同理,SoC维度小于厂商的覆盖维度。
如果白名单没有匹配,则根据维度控制机型相应的计算取得最终的机型分档信息。